偷偷厉害,或者,不厉害的家伙十八
哈特提前续约了,4年8100万。这笔提前续约的金额甚至年限都是可以猜到的: 哈特之前执行了他1300万的球员选项,而他今夏在市场上争取到大于这个数字的年薪并不难; 哈特不跳出,说明尼克斯准备了一份足够有诱惑力的提前续约合同; 新版劳资协议允许提前续约的起薪达到前一份合同最后一年薪资的140%,也就是说,哈特能拿1820万的起薪,这符合他真实的市场价位; 但这笔钱要24-25赛季才能拿到。执行选项等于哈特在23-24赛季让利,所以尼克斯需要在年限上给予补偿,给了哈特4年合同。8100万的总价也是哈特按规则能拿的最多的钱。 尼克斯的获益是,不需要提升23-24赛季的工资单,进而能用全额中产合同签下迪温琴佐。作为迪温琴佐的老队友,哈特在招募时也出了力,在优化薪资结构与充当说客两个方面,哈特都立了功。 哈特签约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对比: 哈特4年8100万提前续约,球迷纷纷点赞,齐称值得; 狄龙的4年递减合同,保障部分也不过8600万,为何球迷都在说亏死? 狄龙风评差肯定不只是水平的问题,这点大家都懂。但狄龙季后赛BPM联盟倒数第1却是真实的,他是在一轮热度颇高的系列赛里交出了这样的数据。在目睹了狄龙的自尽式打法后,球迷不接受他获得一份大合同也在情理之中。 如果要划分拼图球员的九宫格,那哈特应该刚好在跟狄龙相反的对角线。狄龙上个赛季每36分钟要出手7.1次三分,季后赛升级到9.1次,三分命中率分别是32.6%和23.8%。而哈特每36分钟只出手2.4次三分,季后赛是3.3次,三分命中率分别为37.2%和31.3%。两人都是被放空的水平。 但在都被放空的情况下,以低于或远低于正常效率的准星玩命扔,当然比投得少的更伤害球队。哈特可以虚晃一枪往里走,尝试寻找队友更好的机会,而不是每个回合都自己来。作为3D侧翼,哈特有漂亮的助攻数字,投篮选择谨慎帮助了他维持说得过去的得分效率,再凭着拼劲和身体强度抓点前场篮板,拼拼凑凑之下,哈特在进攻端大致能交出一份合格的配角成绩单。 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拼图球员要有B数,只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,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。有意思的地方是从哈特和狄龙身上所看到的矛盾剧本。 哈特这个球员什么都好,身体壮实,活力充沛,能量十足,防守顽强,球商也不低。唯二缺陷是一般的身高(1.93米)和一般的三分,而这两样东西又是作为3D侧翼非常关键的能力。身高是变不了了,投射还是能练的。 但哈特对三分投射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? 如果我们把哈特的生涯三分数据单拎过来,你会发现,他在不同年份的三分产量有极大的起伏。生涯前三个赛季,哈特每36分钟三分出手数字分别是4.9次、5.8次、7.3次,越投越多的趋势非常明显。但从第四个赛季开始,哈特又把三分产量逐渐削减了,从7.3掉到5.2,再从5.2掉到4.3,最后掉到了上个赛季的2.4次。21-22赛季,哈特中途被交易至开拓者,三分产量有过短暂的爆发式反弹,这13场比赛里,哈特每36分钟三分出手达到了7.2次,命中率为37.3%,可谓生涯火力最雄壮的阶段,而这段时间的火力飙升也使得业界对他在开拓者的未来更加看好,认为球队用CJ换来了一个功能性更适配的理想拼图。 但这13场反弹不能说明太多问题,彼时开拓者已经进入了战绩俯冲阶段,还在打球的什么款式的球员都有,而哈特作为这些人中能力较强者,放飞自我也在情理之中,这期间他甚至干了一场44分。哈特的三分产量飙升跟他的定位提升不无关系,而在下一季回归到纯拼图定位后,他对出手的选择又谨慎起来。 哈特在大学时期是很强的。然而,他以30顺位进入联盟,不管在湖人还是鹈鹕,他所围绕的都是一票高天赋级别的未来之星,以更有“B数”的方式打球,成为球迷最喜欢的“只知努力,绝不抢戏”的那一类配角,是他走到今天的成功哲学。但是,作为一个矮个侧翼,即便他贡献了超越身高限制的比赛内容,想要进入侧翼拼图款式中最顶层的一员,把三分短板补上也是必要的,而这个前提一定是,在外线站着的时候,好歹要有投的欲望。 当然,对尼克斯来说,这件事没有太致命。绝大部分时间里,哈特的各方面能力已经够用了,如果尼克斯必须要摆一个在外面能投的3D,他们还有格莱姆斯和迪温琴佐可选。只不过,在更高的舞台上,你肯定希望球队里拿着接近2000万薪资的球员提供够分量的帮助,而不是被看做一个出场让人纠结的选项。 狄龙可能是相反的故事。 狄龙跟哈特同一年进入联盟,比哈特还要低了15个顺位。但狄龙去到的是一支处于新老交替前夕的灰熊,他也是过渡期灰熊最重要的成员之一,相比之后入队的成员,他的资格更老。灰熊的配置较为缺乏持球开发手,所以狄龙在生涯前期一直扮演了接近核心球员的角色。狄龙的生涯回合占有率是23.2%,在19-20赛季、20-21赛季、21-22赛季这3年,回合占有率分别是25.2%、26.1%和28.8%,这是妥妥的二当家球权。21年季后赛,狄龙干出了一个回合占有率28.3%,真实命中率59.5%,场均25.8分的系列赛,而对面的中锋叫戈贝尔。 所以,狄龙的自信哪来的?他在灰熊一直就有这个地位。也确实牛逼过。 然而,狄龙纯粹牛逼的系列赛也就只有那么一个。更多的时候,狄龙的高产量跟低效率同时存在,生涯51.2%的真实命中率很能说明问题。狄龙的低效高产被允许,一直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下——灰熊能干他这个活的人不多,在3J渐进成熟,贝恩证明了射手之外的属性之前,狄龙的持球顺位排在莫兰特身后,大体上符合配置现实。灰熊也一直有个诡异的现象: 一方面,他们需要狄龙,狄龙在攻防两端都有很难替代的意义; 另一方面,灰熊最大的短板又恰恰在狄龙——灰熊要变得更好,就得找一个能接狄龙的活,并且能比他干得更好的人。而在3J、贝恩成长之后,狄龙的功能性开始渐渐变得不再稀缺,他继续维持过去的打球方式就不再能接受了。过渡时期的玩法就只能用在过渡时期,来到下一个级别继续这么玩就哪哪不合适。 以下是狄龙生涯BPM情况: 你很难想象得到,狄龙这个段位的球员,想从他生涯BPM表里找到一个正号不可得。 BPM肯定低估了狄龙的比赛贡献,防守就不谈了,DBPM本就没有太大参考意义。OBPM也会比其他模型,比如O-LEBRON和O-RAPTOR低不少。 但从不同模型的底层逻辑区别讲,OBPM低估狄龙,恰恰说明了狄龙的低效打法在没有灰熊贫主攻、强篮板的特殊情况时会更伤害球队。他即将去到的火箭是一支年轻才俊扎堆的球队,能冲能抢跟灰熊相似,但年轻人成长接管大权,使他成为纯拼图角色的需求也很相似,而他之所以没能留在灰熊,正是因为从“二当家”定位向纯拼图转型的失败。显然,至少到上一季结束,狄龙都没准备好改变自己。 哈特和狄龙有着相反的故事。一个很识时务,但在进阶的考试里做得太少。另一个则是在迎接新变局时未能认清自己。他们共同讲述了两个相反的道理: 因为自己做不好就不去勇敢尝试,你也就看到了尽头; 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好,还要强行尝试,很可能越做越错。 这很矛盾? 其实,这不难理解。人生选择正如外线放空的投篮,进和不进都有可能,在你出手那一刻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。那么: 你的年龄、工作、家庭背景等等条件,允许你有一定的试错空间吗? 如果有,你可以多动一些心思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与成就。 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你轻易犯错,那么,瞎折腾还不如踏实本分点可靠。 |